
讓我們聊聊吧
【見臻人的創業故事】
「加入見臻,開啟有趣又有挑戰的旅程」

Edan Chen
Chip Team
在台灣,大部分台大數位 IC 設計的博士不是繼續往教職發展,待在學術界發表論文,就是去大公司,當個資深進階工程師(博士的職等通常會比碩士高一階,當然 $$ 也會比較多)。我算是一個特例,我既不想要當教授,也不想要去大公司發展。在因緣際會之下,我接觸到了新創的產業,做了一陣子後意外發現我還蠻適合的。
我與新創的緣分
因個性使然,我喜歡去做一些我本來不會做的事情。大二升大三的時候,我和室友參加了 ATCC 商業競賽,在有限的資源下,提出 proposal 並且執行,最後還要衡量 KPI,上台和各種董事長總經理報告,那次運氣蠻好的,得到銅獎。後來也才知道很多新創都會參加類似的比賽,去提出並且驗證想法,最後藉由專業經理人的建議來讓想法更完善。
在博士班期間,我修了國企所的財管,在那堂課認識的同學後來找我一起創業,當時候的我雖然博士班課業繁重,但總覺得創業是件有趣的事情,而且我也不會,所以就毅然決然頭洗了下去。那間公司前前後後從想法到 prototype 到落實且真的上線總共大概兩三年,我也看到了一個小小想法從種子慢慢長成小樹的過程。我在那間公司主要負責前端的開發,這是一個和我博士研究完全沒有關係的題目,那段期間大概就過著平常日去實驗室,晚上假日作新創的生活。
離開自己的新創,加入見臻
後來,當自己離博士畢業越來越近的時候,突然發現兩邊所學甚難結合,簡直風馬牛不相及。這時,我便開始思考,我是不是能做更難、更能發揮我專長的事情。另外一個原因是,當時我的公司也在一個規模上卡了許久,每當想著要擴張的時候,就會有很多問題浮現,腦袋也會產生一種念頭,就是要不要去大一點的新創公司,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?
於是我開始找台灣 IC 相關的新創,我是先投了一間外商的新創,只可惜我開始找工作的時候,美國那邊已經開始裁員,我也就沒有機會更深入地和他們主管談。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。我後來找到同為台大電子所教授所開的新創 — 見臻科技。我也很高興,我能在這間五年的新創公司找到適合我的工作,更幸運的是,見臻竟然有研發替代役,這個跟我的職涯規劃不謀而合,真是再好不過了。
見臻見臻做晶片
進入見臻,我有幸在晶片組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的位子。在博士班期間,畢竟花了很多時間做研究,中間也參與/主導過兩個晶片的開發。在學校做晶片,因為有 TSRI 的補助,總是覺得晶片好便宜,到了公司才發現,就算是試產,也要拿得出超多錢的才有可能做。這也讓我發現公司對於晶片的驗證是非常小心的,在晶片出去之前,我們要做到百分之兩百的確認,確保晶片回來會動,可想而知,那個壓力是不太一樣的。在學校,你的晶片不會動,頂多是把錢丟水溝、晚畢業一年,但在公司可能就是一個致命傷。
幸好,我覺得晶片組的學長都是很凱瑞的,他們有設計過第一代晶片的經驗,設計第二代對他們來說「大丈夫」的。中間當然我也從中學習到很多學校做晶片不會在意的技巧,比如要開發各式各樣的工具,去協助晶片的事前驗證。湊巧,我在之前的公司有做過一些 DevOps 的工作,我也就將那邊的經驗帶入,讓我們更好維護我們所開發的工具。總之,在見臻的工作很有趣、很有挑戰、做起來也是很有成就感的。
見臻的夥伴
新創公司另外一個有趣的點就是會在這邊的人都不太一樣。我個人也有去過竹科實習,總覺得不論是大公司或是新創,都有技術很牛的人。只是不知道為什麼,合作起來的感覺還是有差,感覺在大公司,解的問題都是很明確的,你也大概只要負責了解與想手上的問題怎麼解就好了。不過在新創,很多問題其實不是那麼明確,但相對的,彈性就比較大,會需要很多的討論去收斂最後的做法。這樣的環境也造成裡面的人給人的感覺就有所不同。
我後來也了解到,能在大公司做好的人,不一定能在新創待得好,反之亦然。但我很肯定的是,我在新創比較開心,除了有很大的發揮空間,身旁的夥伴也是有著比較相同的頻率。基於自己的好奇心,很多時候會去了解別的組的業務,而夥伴們也是不吝於分享,也樂於討論。晶片組的學長和同事、甚至是實習的學弟都各有特色,像是 CK 很認真,能讓我自己也很認真,MY 學長很細心,彌補我有時候細節沒有做到位的問題,Enho 學長是個技術狂人,和他討論技術都會有很大的收穫。總的來說,我個人是覺得運氣很好,遇到了這些人。
見臻的旅程才剛開始,面對新創未知的未來,給我種既期待又覺得非常有挑戰,希望我能保持初心,持續加油。

Edan Chen
Chip Team
在台灣,大部分台大數位 IC 設計的博士不是繼續往教職發展,待在學術界發表論文,就是去大公司,當個資深進階工程師(博士的職等通常會比碩士高一階,當然 $$ 也會比較多)。我算是一個特例,我既不想要當教授,也不想要去大公司發展。在因緣際會之下,我接觸到了新創的產業,做了一陣子後意外發現我還蠻適合的。
我與新創的緣分
因個性使然,我喜歡去做一些我本來不會做的事情。大二升大三的時候,我和室友參加了 ATCC 商業競賽,在有限的資源下,提出 proposal 並且執行,最後還要衡量 KPI,上台和各種董事長總經理報告,那次運氣蠻好的,得到銅獎。後來也才知道很多新創都會參加類似的比賽,去提出並且驗證想法,最後藉由專業經理人的建議來讓想法更完善。
在博士班期間,我修了國企所的財管,在那堂課認識的同學後來找我一起創業,當時候的我雖然博士班課業繁重,但總覺得創業是件有趣的事情,而且我也不會,所以就毅然決然頭洗了下去。那間公司前前後後從想法到 prototype 到落實且真的上線總共大概兩三年,我也看到了一個小小想法從種子慢慢長成小樹的過程。我在那間公司主要負責前端的開發,這是一個和我博士研究完全沒有關係的題目,那段期間大概就過著平常日去實驗室,晚上假日作新創的生活。
離開自己的新創,加入見臻
後來,當自己離博士畢業越來越近的時候,突然發現兩邊所學甚難結合,簡直風馬牛不相及。這時,我便開始思考,我是不是能做更難、更能發揮我專長的事情。另外一個原因是,當時我的公司也在一個規模上卡了許久,每當想著要擴張的時候,就會有很多問題浮現,腦袋也會產生一種念頭,就是要不要去大一點的新創公司,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?
於是我開始找台灣 IC 相關的新創,我是先投了一間外商的新創,只可惜我開始找工作的時候,美國那邊已經開始裁員,我也就沒有機會更深入地和他們主管談。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。我後來找到同為台大電子所教授所開的新創 — 見臻科技。我也很高興,我能在這間五年的新創公司找到適合我的工作,更幸運的是,見臻竟然有研發替代役,這個跟我的職涯規劃不謀而合,真是再好不過了。
見臻見臻做晶片
進入見臻,我有幸在晶片組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的位子。在博士班期間,畢竟花了很多時間做研究,中間也參與/主導過兩個晶片的開發。在學校做晶片,因為有 TSRI 的補助,總是覺得晶片好便宜,到了公司才發現,就算是試產,也要拿得出超多錢的才有可能做。這也讓我發現公司對於晶片的驗證是非常小心的,在晶片出去之前,我們要做到百分之兩百的確認,確保晶片回來會動,可想而知,那個壓力是不太一樣的。在學校,你的晶片不會動,頂多是把錢丟水溝、晚畢業一年,但在公司可能就是一個致命傷。
幸好,我覺得晶片組的學長都是很凱瑞的,他們有設計過第一代晶片的經驗,設計第二代對他們來說「大丈夫」的。中間當然我也從中學習到很多學校做晶片不會在意的技巧,比如要開發各式各樣的工具,去協助晶片的事前驗證。湊巧,我在之前的公司有做過一些 DevOps 的工作,我也就將那邊的經驗帶入,讓我們更好維護我們所開發的工具。總之,在見臻的工作很有趣、很有挑戰、做起來也是很有成就感的。
見臻的夥伴
新創公司另外一個有趣的點就是會在這邊的人都不太一樣。我個人也有去過竹科實習,總覺得不論是大公司或是新創,都有技術很牛的人。只是不知道為什麼,合作起來的感覺還是有差,感覺在大公司,解的問題都是很明確的,你也大概只要負責了解與想手上的問題怎麼解就好了。不過在新創,很多問題其實不是那麼明確,但相對的,彈性就比較大,會需要很多的討論去收斂最後的做法。這樣的環境也造成裡面的人給人的感覺就有所不同。
我後來也了解到,能在大公司做好的人,不一定能在新創待得好,反之亦然。但我很肯定的是,我在新創比較開心,除了有很大的發揮空間,身旁的夥伴也是有著比較相同的頻率。基於自己的好奇心,很多時候會去了解別的組的業務,而夥伴們也是不吝於分享,也樂於討論。晶片組的學長和同事、甚至是實習的學弟都各有特色,像是 CK 很認真,能讓我自己也很認真,MY 學長很細心,彌補我有時候細節沒有做到位的問題,Enho 學長是個技術狂人,和他討論技術都會有很大的收穫。總的來說,我個人是覺得運氣很好,遇到了這些人。
見臻的旅程才剛開始,面對新創未知的未來,給我種既期待又覺得非常有挑戰,希望我能保持初心,持續加油。
© 2023 GANZIN®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.